新暖才文学网-翠微居 > 穿越小说 > 七海扬明 > 章节目录 章一七三 生存的奢望

章节目录 章一七三 生存的奢望

    李君华已经不是小时候那个因为舅父不能顿顿吃肉,没有手纸擦屁股就会感觉条件不好的懵懂少年了,但他终究还是没有见识过底层老百姓的生活,即便是去年暗访云中绥靖区,也是看到的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从史书和各类报告上,他能够知晓贫寒牧民的生活是如何困顿,但是绝对不想到他们会是如此精神面貌。

    正当李君华用外来者的姿态观察这个小部落的时候,一个年迈的老人走了出来,却是不敢与李君华打招呼,他悄悄打量着李君华,看他的衣着旗帜,随从马匹,当在马鞍上看到帝国皇室的徽章时,他匍匐在地上,叫道:“是殿下,是太子殿下。”

    整个部落的牧民都跪在了地上,脸上麻木变成了狂热,有些人甚至抑制不住冲动,想要爬到李君华脚下亲吻他的皮靴,而陪在身边的乌以风等侍卫拔出武器,快速把李君华护在中央,声要求所有人不得靠近。

    “都后退,后退,退至二十步开外去,谁敢冒犯无礼,立刻死!”常阿岱拔出刀在脚边,声的呵斥威胁,比乌以风等侍卫的枪口更为有用,但李君华敏锐的注意到,常阿岱说的是满语。

    “他们是满洲人!”李君华诧异出声。

    显然,李君华没有看出任何一点他们是满洲人的迹象,这些人的风俗习惯与西进期间看到的破败部落完全一致。

    “这是怎么回事?”稍稍安静下来的李君华问道。

    常阿岱解释道:“他们是这段时日收拢来的满洲人,有些因为来不及逃走流离失所,有些遭遇劫掠或者天灾,但一半以上是这几年八旗嫁给蒙古各部的女人和他们的孩子。”

    “本宫是问他们为何会如此对我?”李君华说。

    这才是李君华真正不解的地方,在过去将近三十年的日子里,帝国与满清一直于敌对状态,双方杀戮频繁,让入关时超过六十万人的满洲一族折损到如今不超过十五万的状态,其中部分还于帝国的管制之中,而在西征后,李君华自哈拉和林开始,一直对迁移状态下的满洲部落作战,不仅是八旗兵,因为麾下多有新附蒙古兵的缘故,屠杀会是常态。可以说双方仇深似海,这些人都有父兄子侄死在帝国手中,也因为战争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可为什么,他们面对帝国太子时为如此谦卑的表示忠诚。

    常阿岱如实说道:“殿下,仇恨不是人的一切,事实上,仇恨是新觉罗和八旗权贵们的事情,与身为百姓的他们无关,他们只是工具,当新觉罗的统治时,无论他们愿意不愿意都要奉献一切去参与这场战争,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想要战争........。”

    “常阿岱,现在我开始怀疑你的用心了。”李君华眯眼看着常阿岱,显然认为他在为这些人开脱。

    常阿岱愣住,整理着思路和措辞,想要换种方法说服太子,但左思右想,终究还是选择了最简单的解释:“殿下,他们想要活下去。”

    “是吗,我和皇上都没有屠杀的意思。”李君华显然不接受这个解释。

    常阿岱只得说道:“殿下,对于此时的满洲人来说,生存是很艰难的,活着是奢侈的目标,或许不会有屠杀,但他们失去了牛羊和财产,就连男人也没有几个了。如果没有来自新朝的赈济,部分人会死在茫茫草原之中,经历了这些年的战争和生死,没有人想到,新朝还会把他们当人。请您跟卑职来,殿下..........。”

    跪在地上的人让开了一条道路,李君华来到了一篝火,他想起,刚才进来的时候,很多人似乎都围在这里,常阿岱拨开了冒着白烟的灰烬,从里面扒拉出一堆烤的发黑的东西,掰开之后露出了发白或者淡黄的薯肉,发出扑鼻的香气,乌以风俯身拿了两块,尝了尝,说道:“殿下,有土豆也有地瓜。”

    显然,这肯定不是本地人的食物,而土豆和地瓜正是帝国北方,尤其是不适合小麦种植的边墙之外和关外的主要食物,而这也是帝国对归附的部落的第一批赈济物资。

    李君华蹲下身子,捡起一块掰开尝了尝,脸上却没有表情,他越发感觉这两样东西实在是最适合在此时此地做赈济物资了,土豆和地瓜,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生吃,即便做熟了,也只不过是随意捡些干柴烘烤就可以了,而如果是米、面之类赈济,不仅成本较高,还要为灾民准备铁锅、碗筷等餐具,而土豆和地瓜,则是简单到了极致。

    “是谁想到用这两种东西做赈灾物资的?”李君华问。

    “是常阿岱人。”常阿岱的手下说道。

    李君华起身,想要拍拍他的肩膀,却因为手沾染了碳灰而作罢,只能说道:“你很忠诚,也很会办事。”

    他也渐渐明白,为什么满洲人会如此了,地瓜和土豆,本身的价值不值钱,但是从遥远之外运来,运价也是不菲的,而帝国愿意承担这笔开支来赈济,显然已经接受了满洲人的归附,而这还是对底层百姓的接纳,显然,常阿岱也是个悲天悯人的家伙,身为上位者,他不只是想做一个奴隶主、贵族,而是已经跳出了满洲藩臣这个阶层的局限,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文明的角度考虑问题。

    “殿下,这群人不过是暂时的蛰伏,他们需要活命的时候就表现的恭顺,等活下来,就会要求土地、财产和地位,渐渐就会要求权力,甚至想要恢复满洲一族统治中华的局面。”乌以风咬着牙提醒道。

    “这话真是好熟悉啊。”李君华感慨说道,布木布泰死之前也说过这些话,显然,从胜利者的角度,帝国臣民是不那么容易接纳敌对者归附的。

    “常阿岱,你不就是乌以风说的那样人吗,你有恢复满清的野心吗?”李君华微笑问道,常阿岱可不仅是普通的满洲人,他还是新觉罗。

    “殿下,卑职绝无此念!”常阿岱下跪说道。

    李君华呵呵一笑,说道:“快些把灰堆里的东西扒拉出来吧,再焖烤下去,就全烤糊了。”

    常阿岱连忙下手,扒拉了起来,李君华见他烫的哇哇乱叫,笑两声,翻身上马,离开了这个部落,在返回的路上,乌以风低声问道:“殿下,您不会真的想接纳这群满洲人吧,最好的办法就是........。”

    “乌以风,我问你,现在的西伯利亚是哪个国家的地盘?”李君华问。

    “沙皇的俄罗斯帝国。”乌以风说。

    李君华点点头:“那为沙皇打下西伯利亚的是俄罗斯人吗?”

    “这........。”乌以风语塞了,他所知道的知识中,俄罗斯东扩过程里,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君华笑了:“哥萨克人打下的土地,最终还是属于俄罗斯人。满洲、蒙古都是极好的鹰犬爪牙,他们能为帝国做很多事,只要做了,帝国不会不给他们留一些位置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乌以风又说。

    李君华不由得哈哈笑起来,乌以风问:“殿下,您笑什么?”

    “老乌,你忘了吗,你可是个乞列迷人。你们乞列迷人曾经也是满洲的鹰犬。”李君华把手上的碳灰抹在乌以风的脸上。

    乌以风完全说不出话来,对于在本营长,从小接受帝国新式教育的他来说,对于自己的族裔身份,他已经忘记很久了。

    回到了行营,李君华把常阿岱叫来,问道:“关于归附的各族难民,理藩院准备是如何安置的?”

    “按照原计划,靠近各绥靖区的,该内迁就粮,而远离边墙的或隶属藩臣的,则编列旗佐,赏派物资就地安置........。”常阿岱对政务早已娴熟,介绍起来。

    “听你的意思,似乎并不好执行。”李君华打断了常阿岱的话。

    常阿岱点点头:“确实如此,一是物资不足,资金缺额。二是,归附牧民数量及物资紧缺程度,远超预计。”

    这并不难理解,北伐计划,财政方面最先保证的是军饷,其次是军需物资采购,安置难民这种事本身优先度就比较靠后。而如今监国的英王李君度显然也不是一个民如子的人,更没有视‘草原之民亦朕赤子’那种觉悟,对赈济之事并不上心。物资的紧缺是理藩院下属的绥靖区的人力物力首先全力支持军需转运,因此不足。

    而归附牧民之多,战争造成的损失之远超过想象,北伐计划的物资储备调配定调后,才修改为冬季进军的,如果按照原本的计划,很多牧民应该是随满清西迁的,此刻却落在了帝国手中,更重要的是,攻占漠北和当年横扫漠南的战争形式完全不同,当年是很多部落首领带领牧民归附,而在北伐之前,各部落的权贵首领都变成了满洲人,战争一起,或逃或死,部落没了主心骨,也就失去了秩序,而满洲遁逃之前,进行了规模的破坏、征用和屠杀,赖以生存的壮劳力又在战争中损失过多,导致物资缺乏过甚。

    “各绥靖区向北迁移旗佐的事情如何了?”李君华问道。

    “尚未展开,殿下,登记在册可以迁移的旗佐,无论是直辖还是藩属,都是牧民旗佐,如今这个季节正是羊羔量降生的时候,若行迁移会有量折损,路上消耗也,到了漠北,也顶多养活自己,于赈济无益。所以,理藩院都是让其七月之后再行迁移的。”常阿岱知道李君华的意图,假设能把量漠南旗佐迁移到漠北,就可以用他们的牛羊养活归附之民,减少不少压力,但这个计划也只是表面可行,内里还是诸多掣肘,旁的不说,旗下旗佐是各绥靖区的心尖子肉,而藩属旗佐又是各藩臣的生存资本,没有好,谁愿意接济他人呢。

    李君华微微点头:“显然,就地赈济是不行的了。”

    常阿岱微微点头,说起来,草原赈济和中原赈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原赈灾,简单的话直接给钱,困难些就施粥赈灾,只要等到天灾过去,种植季节到来,新的粮食产出,灾难就结束了,但草原百姓的生活依赖的是牛羊牲口,这些玩意可不会从地里长出来,而从外地调来也几乎不可能,一个草原牧户生存需要上百头牛羊供给,调几百万头牲口来,完全不可能。

    “还是内迁吧,各绥靖区和行省,有的是需要人口的地方,而且有的是粮食给他们吃。”李君华最后说道。为了北伐,帝国北方官仓军仓储备了上千万石的粮草,各商屯每年还有预定的量粮食,与其费心尽力把粮食运到草原,不如让长了腿的人去找粮食。而且随着北方商品经济发展,各地也需要人口工作,只要有了工作,就有了生存的资本,也就不需要赈济了。

    “是,卑职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耗费太,统帅部那边若是不批专款,恐难成行。但几番请款,都无音信。”常阿岱满脸为难。

    内迁是个长远的好法子,但迁移同样需要资源,这一路花销着实不小。

    “你们可问过皇上的意思?”李君华知道常阿岱希望自己出面,但一想到要与长兄,特别是监国的长兄讨价还价,李君华先要弄清皇帝的态度。

    “折子上过了。”常阿岱说。

    李君华问:“结果呢。”

    “石沉海。”常阿岱老实回答。

    李君华微微点头,双手交叉,陷入了沉思,忽然笑了,自语说道:“原来考验在这里呀。”

    “殿下,您说什么?”常阿岱伸长脖子,小心问道。

    “哦,与你无关,常阿岱,你既能想出让难民吃土豆和地瓜的法子,可见你对民政娴熟,你若想让更多人活下来,就得想出内迁过程中低成本的物资供给方式。简单的说吧,我们要做的,是花最少的钱,让最多的人活下来,你明白吗?”